云南全力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,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
云南全力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,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
云南全力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,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
滇金丝猴(jīnsīhóu) 通讯员 肖林 摄
横断山(héngduànshān)绿绒蒿 记者 黄兴能 摄
5月22日是(shì)国际生物多样性日。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“万物(wànwù)共生 和美永续”,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,创和美永续之路(lù),凝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,尊重自然、敬畏自然,共同努力、携手前行,共建繁荣永续的地球(dìqiú)家园。
云南堪称全球生态系统的缩影,几乎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、极地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,素有“植物(zhíwù)王国”“动物王国”“世界(shìjiè)花园”美誉,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有十分重要(zhòngyào)的地位。
COP15第一阶段会议(huìyì)在昆明成功举办,向全世界展现了云南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及丰硕成果,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世界,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云南的一张亮丽名片。立足成效,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(gòngshēng)理念,统筹(tǒngchóu)山水林田湖(líntiánhú)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,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(yōuxiān)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,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。
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(bǎohù)治理新格局
初夏时节,行走在广袤的(de)云岭大地上,一草一木皆灵动,一山一水皆风景,处处彰显着生态文明(wénmíng)的魅力、闪耀着绿色发展的光芒。
云南是我国(wǒguó)重要的(de)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,也是我国“两屏三带”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、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(fāzhǎn)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,是我国生物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源泉。
为夯实(hāngshí)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(duōyàngxìng)保护的(de)政策、制度基础,云南先后出台《关于进一步(jìnyíbù)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》,更新发布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24—2030年)》,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规划计划,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。
坚持先行先试,我省建立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建成国内物种最丰富(fēngfù)、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植物园和亚洲(yàzhōu)第一、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(shēngwù)(shēngwù)种质资源库(zīyuánkù);在(zài)全国率先出台(chūtái)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条例》,出台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文件;率先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——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协会;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概念并开展拯救性保护工作;率先开展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(shēngtàixìtǒng)服务价值评估、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;率先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,在省级层面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及(jí)红色(hóngsè)名录,生态系统、外来入侵物种和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等;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,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。
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(zài)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,我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,严格落实责任,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。出台《云南省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(kě)持续利用指引(zhǐyǐn)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(sīfǎ)保护工作的意见》《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建立政府主导、企业和公众有效参与的沟通机制,构筑全民(quánmín)行动体系,不断凝聚各方力量,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(zhìlǐ)新格局。
随着开放合作(hézuò)的持续(chíxù)深入,我省与周边国家地区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、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在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跨境保护、国家公园(gōngyuán)建设、生物安全、外来入侵物种防治、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,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(zhìlǐ)进程,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贡献云南智慧和力量。
生态环境修复(xiūfù)治理实现新突破
5月,元江河谷烈日炎炎,国家(guójiā)二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进入繁殖季。在(zài)元江两岸的沙壁上,这些被誉为“中国最美小鸟”的候鸟正忙着筑巢(zhùcháo)育雏,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。
得益于元江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(chíxù)改善以及当地群众(qúnzhòng)对候鸟的保护,蜂虎种群数量稳步回升。目前,生活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野生蜂虎种类繁多(fánduō),种群数量约1万只。
以“不(bù)打扰的温柔”守护“中国最美小鸟”,元江(yuánjiāng)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果,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又一生动注脚。
在强有力的(de)(de)保护机制下,全省重点保护物种数量稳定增长。云南(yúnnán)已记录生物(shēngwù)物种25426种,物种数居全国之冠,各大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。云南现分布(fēnbù)有国家(guójiā)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、陆生野生动物386种,分别占全国的48.1%、56.3%。其中,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212种、保护动物65种。亚洲象数量增加到(dào)300多头,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3300只左右,绿孔雀、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(qíjiàn)动物数量稳定增长;华盖木、漾濞槭等6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。
通过不懈努力,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,生物多样性保护(bǎohù)亮点突出,绿色发展(fāzhǎn)底色(dǐsè)越发鲜明,建设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更加牢固。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。以国家公园为(wèi)主体的自然(zìrán)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已建立各级各类(gèlèi)自然保护地333处,全省85.78%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。
丰富的(de)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,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。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云南不断创新(bùduànchuàngxīn)工作机制,以更高标准更有力(yǒulì)举措统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2024年,云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居全国前列。
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,全省(quánshěng)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质量持续改善,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增强。“有(yǒu)一种(yīzhǒng)叫云南的生活”的生态底色更有魅力,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生物资源保护利用(lìyòng)取得新成效
当(dāng)科研技术让鲜花绽放于方寸之间,当有机编码让每一饼茶讲述生态故事,当石斛精华登上国际美妆护肤(hùfū)舞台……云南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(zhōng)。
“对资源最好(zuìhǎo)的保护就是去研究它(tā)(tā)、认识它、开发它,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,让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,实现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(fāzhǎn)。”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基说。
通过科技赋能(fùnéng)、生态优先和全产业链升级,我省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,走出(zǒuchū)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十年来(lái),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北京植物医生生物(shēngwù)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石斛的成分研究及产业化应用(yìngyòng),双方联合攻关的“石斛活性精萃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应用”项目,不仅斩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更推动中国植物护肤品首次(shǒucì)登顶全球零售榜单,为云南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(le)生动范本。
从云(yún)花到云茶(chá),从云果到各类云品,云南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始终紧扣系统性思维,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。
如今,我省(wǒshěng)建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(zīyuán)库已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746种30.8万余份(wànyúfèn),其中植物种子占全国总数的36%,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源头支撑。作为大型真菌(zhēnjūn)和野生药材分布中心,目前,我省野生食用菌资源约(yuē)占全国的90%、世界的43%,查明(chámíng)天然药物资源6500多种,占全国总数的50%以上。以普洱茶、有机茶为代表的绿色农业(nóngyè),以花卉新品种研发为核心的智慧农业,以跨境冷链为纽带的开放农业,共同构建起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(tǐxì),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理解。
云南(yúnnán)网记者 胡晓蓉 王璐瑶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